如东县司法局紧盯“五零”目标,加强组织、平台、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确保纠纷受理“零盲区”。依托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断优化立案、受理、办理、分流等全流程服务,健全“一站式”非诉纠纷化解平台。纵向延伸调解触角,推动“枫桥经验”延伸融入全要素网格,依法规范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不断完善“网格+调解”工作模式,全县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创建率达到100%。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向金融商贸、知识产权等涉及民生、群众关注领域拓展,建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23个,基本满足辖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需求。持续打造个人调解工作品牌,目前建成个人调解室16个。
二是精准预警研判,确保纠纷排查“零遗漏”。开展“滚动式、定向式”排查,对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认真分类梳理, 逐一登记建档。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排查分析研判机制,制定“风险研判要素清单”,采取日常沟通、专题会商等方式,强化矛盾纠纷常态化预警研判。完善动态预警发布制度,对矛盾纠纷苗头性、周期性、趋势性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等媒介渠道,以建议书、风险提示等形式分类分业向党委政府、上级部门、单位组织、行业领域推送,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完善“动态预警”工作体系,在调解信息系统融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功能,加强风险隐患信息收集研判,增强风险研判预警的实时性、针对性、准确性。
三是加强部门联动,确保纠纷化解“零积压”。构建专业资源+调解资源、政法资源+社会资源的融合式非诉讼纠纷化解模式。充分发挥专业调处机构,为当事人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解纷方案和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解纷服务。完善公调、访调等对接机制,坚持端口前移,在县信访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聘用了3名专职调解员和5名兼职调解员,从源头上提前介入信访咨询受理,化解信访案件。完善县法院法律服务工作站律师值班制度,参与非诉讼纠纷调解,今年已调处500余件诉前纠纷。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如东县企业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重点化解债权债务、消费维权等企业信用纠纷,今年已化解纠纷78起。
四是整合信息平台,确保解纷服务“零距离”。完善“智慧司法”“智慧调解”模式,坚持“多元一体导向”,推动形成多元导入、一体受理、分类化解、跟踪监测的在线化解模式。推广应用“苏解纷”,县调处中心对群众申请调处的纠纷及时登记,梳理纠纷的具体内容,按照行业管理和地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分流到行业调解组织和镇(区)调委会进行调处,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处置效率,目前注册用户超5万。用好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台,运用“ 12345热线+人民调解”信息化手段,建成涉企矛盾纠纷协调合作平台,由镇级12345接案并通知镇(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分析特点规律,实现矛盾纠纷及时转接、转达、化解。
五是健全回访机制,确保矛盾纠纷“零反弹”。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反馈单,在调解协议签订时向当事人发放,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复杂、易反复矛盾纠纷和濒临激化矛盾纠纷,加强重点回访,主要回访影响协议履行的关键人、及有利于协议履行的中间调停人。定期对回访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开展分类指导,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进行梳理,联合民政部门对困难群体进行集中帮扶。汇编调解指导案例,在调处和回访过程中对群众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教育。针对商事纠纷中企业在风险防范、诚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立法治体检服务队,通过实地走访、专题研讨、咨询解答等方式,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