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搭建交流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提供跨域保障,推进新时代川渝两地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迈上新台阶。
一是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川渝自贸区交流平台。定期轮值召开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以川渝两地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为基础,重点研究解决川渝自贸区建设中知识产权重大疑难法律适用问题,实现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作常态化。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天府新区法院(四川自贸区法院)连续两年联合召开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保护新闻发布会,共同签署《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在定期交流、跨域合作、统一裁判、多元保护、学术交流等五个方面达成合作。联合发布《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共计16个,涉及直播带货、短视频侵权、游戏不正当竞争等新型问题,通过提炼裁判规则,指导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实践,促进类案裁判尺度统一。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发挥司法护航经济主动性。探索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前置,由被动审判到主动引导,联合发布知识产权诉讼系列指引,作为川渝自贸区涉案当事人与其他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确保诉讼程序的公开透明。联合发布川渝自贸区法院《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申请指引》《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审查指引》,明确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申请材料、申请费用、管辖范围、举证分配等内容,指导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化解当事人在申请行为保全时的疑虑。联合发布川渝自贸区法院《著作权侵权纠纷诉讼指引》《商标侵权纠纷诉讼指引》,对原告在著作权、商标侵权诉讼中可提出的主张及应当出示的相应证据进行明确,对被告在此类诉讼中可提出的抗辩并举示相应证据进行指引,旨在促进当事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积极承担诉讼义务。
三是提供跨域保障,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立足知识产权挥审判职能,完善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案件跨域协作机制,积极运用智慧法院成果,有效发挥司法保障作用。近三年,审结原告涉川渝自贸区的知识产权案件约3000件,对传统领域内知名品牌剑南春、泸州老窖等给予强有力司法保护,严厉打击假冒行为,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鼓励本土品牌江小白、石灰市李记、重庆啤酒、德庄等企业依法维权,积极引导品牌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针对川渝自贸区当事人难以到庭的现实情况,经征询对方当事人同意后,开展视频调解、远程庭审,2021年共网上开庭、调解100余件,力争“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节省诉讼成本,提升当事人司法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