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法律通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动态 > 正文

他是元帅中的“学霸”,“游击战”一词由他翻译!

时间:2022-06-29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朱德曾评价刘伯承“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打出许多经典战役,至今仍被收录在国外的军事教材中,供后人研究学习。

  

  

  鲜为人知的是,戎马一生的刘伯承,在翻译方面,特别是军事学术翻译以及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见解与贡献。

  

  

  

  36岁用两年掌握俄语


  

  刘伯承的俄语,能够达到专业水准。


  拥有很高外语水平的刘伯承,其实是在36岁才开始学习俄语的。1927年,刘伯承受组织委派到苏联进修,开始了在异国的求学生涯。他先入被称为“苏联红军摇篮”的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对于已经36岁的刘伯承来说,学习一门外语不是一件易事。然而他凭借着持之以恒的努力,攻克了俄语的重重难关。


  曾和刘伯承一起进修的李修业,对同学刘伯承学习之刻苦记忆深刻,他回忆道:“虽然刘伯承的年纪较大,视力也不好,但反而比年轻的学生还要努力。”


  短短两年时间,刘伯承不仅能精准地阅读俄文书籍,还能翻译俄文书籍,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

  

  

  1930年,刘伯承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归国后,他翻译了大量俄文军事著作,对提高我军军事理论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里,刘伯承一有时间便进行校译,这些作品不是在马背上,便是在战斗的坑道边完成的。

  

  从实际出发

  是他翻译的最大特色


  

  有很多词条是刘伯承首译并沿用至今的。如“游击战”一词,就是刘伯承根据游击战的定义——高机动性的作战和突然的进攻,将两方面的含义结合起来,又依据《史记·李广传》的一句话“李广擅游击”,取“游击”二字,创造出的词汇。


  当时,针对我军主要沿用旧军事术语的情况,刘伯承还对旧军事术语进行了改造。为纠正旧军队遗留在红军中的不平等称呼,刘伯承为各种各样的人规定了新称呼:把军官改叫指挥员,士兵改叫战斗员,传令兵改叫通信员,伙夫改叫炊事员,马夫改叫饲养员,挑夫改叫运输员……这些称呼直到今天仍然在沿用。


  刘伯承的翻译选题都是当时战争中最紧迫的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翻译和校对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军队指挥法》、《合同战术》,以及日军的《阵中要务令》、《刺杀教令》等。


  1938年12月,苏联红军颁布了新的《步兵战斗条令(第一部)》,为吸取苏联红军最新的作战经验,战胜日本侵略者,刘伯承与左权合作翻译了这部条令,他还紧密结合八路军建设和作战的实际,精心撰写“前言”“后记”“附言”,引导八路军军干部从我军作战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些条令。

  

  

左权(左)与刘伯承(右)

  

  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部《合同战术》的译稿请刘伯承校订。这本《合同战术》,是苏联施米尔乐夫根据苏联1929年颁布的《野战条令》的著述,于1935年在莫斯科出版。


  一年后,刘伯承完成这部译著的校订,就这样,一部10万字的《合同战术》终于诞生了。他在评序中写道:“这本书在校正中经过三次反扫荡的作战。”


  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夸赞刘伯承对这部书的贡献,称这是继他歼灭蒋介石的11旅之外的又一个大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稍有空隙立即开始校译”,重新校译了《合同战术(上部)》,翻译和编译了《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论苏军对筑城地带的突破》等著作。

  

  

  他务求精准

  提出做军事翻译的三个必备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1951年9月,在刘伯承的指导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事出版局编印了《军语汇编(初稿)》。该书分陆军、海军、空军3编,收录军语词目4000余条,书后附录了各种常用度量衡一览表。

  

  “打铁全凭两膀硬,不学习就没有本钱。”是刘伯承曾说过的一句话。


  刘伯承一生好学,面对翻译和校译,他从来一丝不苟。

  

  

  1953年夏天,刘伯承利用到大连休假的机会重新校译了《苏联红军野战条令(草案)》。这本条令军训部已经翻译出版,并依据条令的内容编写了教材用于教学。但刘伯承对校译稿不够满意,他说:“条令是军事学院最基本的教材,非常重要,一定要翻译得十分准确,不能有含糊其辞的地方,不能有丝毫差错。”

  


  这一年,刘伯承已经61岁了,因战争仅留下一只好眼睛的刘伯承,又患上了青光眼,但他仍拿着放大镜逐段逐句推敲修改。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组织下,付印的条令做到了不错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符号。

  

  他提出做军事翻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但要外文好,还要中文好,并懂得较多的军事知识。


  在刘伯承的组织下,军事学院还编辑出版了《军语画一》。后来,其中的大多数被正式确定为解放军军语,为军事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主持军院工作的近7年中,刘伯承不仅亲自领导了学院的教材编译工作,还非常重视军事翻译人才的挑选和培养,辛勤培育了新中国第一批军事翻译人才。

  


原文链接:https://shanxi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2/03/id/660204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通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法律通讯网 w.fl-t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