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法律通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健康 > 正文

深刻认识“三新一高”全面服务“高地”“四地” 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注入司法行政力量

时间:2022-06-29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司法行政网  

  

  

  今年以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深刻认识和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全面服务打造生态“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统筹推进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突出政治建设,强根铸魂聚力。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计划,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侧重,举办专题研讨班和培训班,开展“五个一”活动,厅党组成员带头讲授专题党课,厅系统各单位及驻村工作队全面完成1号文件宣讲活动,1300余名青年干警参加建团100周年主题活动,政治理论学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召开厅系统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印发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和工作要点,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完成厅机关各支部换届工作,厅系统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80名,被评为2021年度省直机关党建联系组优秀组员单位。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调研,全面了解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等情况,切实加强党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配合省委政法委政治督察,制定常态化开展执法司法顽瘴痼疾排查整治和司法厅党组巡察等工作方案,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达到抓铁留痕的目的。

  二、坚持靶向施策,推进法治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动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实施方案落实落地,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会议,高位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验收评定和“回头看”工作有序开展,全省领导干部述法工作实现全覆盖。立法工作主动进位,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完成年度立法计划的37.5%,审查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72件,审查合同1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构建“1+3+N”制度体系,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投诉纳入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一体呼叫中心平台,在全省41家省级部门、7个市州、21个县区开展专项督查。启动行政执法领域执法不公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审核行政执法人员资格1.8万人次,换发新式行政执法证件9428个。严格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件,办理行政诉讼案件6件,我省1个单位和1名个人受到司法部通报表扬。“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普法责任制推动落实,“法律九进”持续推进,成立“八五”普法讲师团,在全省开展“护航二十大 法润三江源”、防范电信诈骗和养老诈骗、民法典主题宣传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普法宣传活动,“青海普法”微信等多次位列全国政法新媒体排行前10,《昆仑大律师》接听来访群众320余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760余条次,青海10个集体、40名个人荣获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全国先进称号。出台21条措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宣传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申报评选工作,9411名“法律明白人”遴选建档,受训近1万人次,基层依法治理持续强化。

  三、聚焦群众需求,深化法律服务。坚持以法治为民为宗旨,优化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运行新模式,全面建成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终端,5044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分布全省,打造了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服务为一体的呼叫平台,全天候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整合工、青、妇、残、老龄办等社会服务资源,形成共建、共享、互补工作机制,设立群团组织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开展网上法律咨询等服务,让更多的群众获得法律服务红利。今年以来,提供各类咨询服务2万余人次。扎实推进全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法律服务团作用,深入推进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与省工商联联合开展“万所联万会”调研,在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首次设立了“律师共享(蜂巢)办公点”,为异地办案的省内外律师提供共享服务。开展全省司法鉴定能力验证活动,全省司法鉴定意见书实现赋码查询。我省118项公证事项纳入“青松办”APP,实现全流程手机在线办理。今年以来,共办理司法鉴定案件2352件,公证案件6113件。“1+1”志愿者长期扎根边远农牧区,2021年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969件,受援人2438人次,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2036万元。省法律援助中心驻省检察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挂牌启用,开展律师参与审查起诉阶段法律援助工作,成立我省首家军地法律援助协作中心,5家军级驻军部队、5家律师事务所与省法律援助中心签定了法律援助结队子协议,组建未成年、残疾人、妇女等法律援助服务团,为特殊群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544件。

  四、把稳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守安全底线,厅党组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安排部署、严格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强化各项防控措施落实。选派10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监狱局中心医院组织3批次68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全市核酸采样工作。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共有2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投身抗疫一线。56家律所累计开展疫情防控法律宣讲800余场次,律所及律师共计捐款3.6万余元,捐赠防疫物资合计35万余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司法行政力量。监管场所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规范执法,持续确保安全稳定。启动全省第一批社区矫正交叉巡回检察工作,举办“智慧矫正中心”创建工作培训,组建省级社区矫正队伍师资库,不断提升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重点人群管理服务严格有序。全面启动“枫桥式”星级司法所创建工作,部署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范和服务流程,通过“一个目标”“六项功能”“五项措施”,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闭环机制。截至5月底,全省已设立6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专项行动,西宁市综合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信访局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截至5月底,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3.9万余次,排查发现纠纷5030件,预防纠纷1036件,调解矛盾纠纷9239件,调解成功9051件,调解成功率97.96%,涉及金额2亿余元。

  五、勇于破题解难,推动改革创新。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总蓝图,科学谋划新时代司法行政改革工作,制定年度改革任务台账和督察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工作落实,目前已完成2项改革任务。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截至目前,8个市州、36 个县(区、市)已出台落实措施,3个市州、20个县(区、市)已完成体制集中,4 个市州和26个县加挂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牌子。联合9部门组建青海省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有序推进涉案企业改革试点工作。出台青海省律师服务费标准制定指引和备案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收费标准。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基本实现全覆盖,10个无律师县国资所正式挂牌,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起草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完成西宁市国信公证处和永信公证处人员整合工作。第二次修正《青海省司法鉴定条例》,首次将司法鉴定人职称纳入职称评定序列,司法行政改革持续深化。

  六、注重严管厚爱,打造过硬队伍。围绕“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作风建设会议精神和省委《若干措施》,召开厅系统作风建设动员部署会议,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省委政法委政治督察,进一步巩固作风问题整治成效,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执纪作用,紧盯“四风”问题,严肃追责问责,着力锻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铁军。持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完成厅系统各级领导班子2021年度“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制定跟班学习制度,选调基层优秀年轻干部通过以干代训的方式,参与厅机关业务工作。加大与省内外高校协作,合理测算2022年招生计划,不断增加法治人才供给。持续开展涉藏地区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创新培养、选拔、招录机制,开辟民族地区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绿色通道”。

  下一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加快建设”奋斗目标和“八个坚定不移”重点任务, 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狠抓贯彻落实,深入推进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建设,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贡献司法行政新力量。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sfxzyw/202206/t20220627_915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通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法律通讯网 w.fl-t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