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到船票的时候,总感觉我们像是在偷渡。”
行驶在东海大桥上,陆志明笑着开起了玩笑。若是在二十年前,此时的他可能正强忍着晕船带来的眩晕和反胃,在心里默默计算还有多久才能顺利上岛。
现任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洋山公安处交通大队民警的陆志明,曾作为公安部门首批进驻小洋山岛的二十“好汉”之一,为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保驾护航。
“一转眼已经二十年过去了,这条上岛的路我现在还经常走。平时没什么,今天要我回想当年的经历,感触倒还蛮多的。”
分局成立第一天民警合影
2023年11月18日,是洋山公安处上岛20周年的日子。陆志明以及洋山公安处的几位民警欣然接受了我们的提议,带我们从市区经由东海大桥,前往他们奋斗了小半辈子的地方,追寻当年上岛工作和生活的足迹。
“小洋山的开发和建设,我既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这二十年,陆志明的人生与这座小岛息息相关。而随着警车渐渐驶向港区,我们也走入了那些曾经艰苦奋斗又火热奋进的日子。
陆志明(左一)和同事在岛上开展工作
上岛执法,我们要先学“走路”
洋山深水港工程于2002年6月开工。各路施工队伍陆续进入岛上陆地区域施工,治安情况复杂,偷盗斗殴更是时有发生。为了规范在建港区的工地管理,维护好岛上治安秩序,2003年11月18日,20位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民警率先踏上这片建设中的热土,成为第一批驻岛民警,他们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洋山20条好汉”。
在民警们的回忆中,1.4平方公里的小洋山岛几乎颠覆了他们对“海岛”的认识。那时港区开工已有一年多,正是“吹沙填海”的初始阶段,视野中漫天迷茫、沙土蔽日。目之所及,都是记录着岛上风雨岁月的裸岩秃石。鼻腔里充斥的满是空气里弥漫的咸腥,耳朵里灌进的全是施工机械的巨大轰鸣,喉咙紧涩、五官被冲击,这是初印象。加之“海岛”气候恶劣,上岛执法的艰巨性远超他们原先的认识。
环境恶劣、情况复杂,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做法。但大家在短暂的迷茫后还是马上稳住了阵脚,怀着一腔热血,誓要将小洋山守护好。民警杨震回忆说,当时我们都互相鼓劲,说咱们这是来打天下了。
“好汉”们“打天下”面临的首要挑战,其实是“学会走路”。海路先给了民警们一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
当时的工作模式是每周轮一次班,期间不下岛,吃住全在岛上。每周一清早,一辆“金杯”通勤车会前往上海市区各处接来当班民警,捎带着一周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开往芦潮港。随后民警下车,搭乘“永兴”轮到达大洋山码头,再从大洋山码头搭船前往小洋山岛。上岛后,两组民警交接工作,周二另一组离岛。
但海岛捉摸不透的气候让船期变得很不稳定。往往到了出发前夜乃至当天清晨,大伙才能知道今天能否上岛。而岛上的民警们也常被困岛上无法按期回家。更别提遇上台风天,那可能一困就是半个月。当时岛上只有一个小小的补给站,工人多,采购需求大。而且遇到停航,补给站也缺食少水,困难就来了。
“我们上岛前会分工采购,提前买好生活所需的饮食和生活用品,到了岛上之后再分配。”陆志明说:“一般来说是够的。但万一恶劣天气迟迟不退,忍饥挨饿也在所难免”。据民警卢松和戴卫民回忆,他们本来可以“三菜一汤”,物资不够就“一菜一汤”,再到顿顿泡面。但这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淡水紧缺的时候,因争抢物资而引发的打架斗殴会让我们工作量更大。一边饿肚子,一边维护治安,那段时间真的很难。”陆志明苦笑着说。
更难的还有搭船的过程。从大洋山到小洋山,要是买不到摆渡船船票,他们便只能搭乘工程船。人挤、船小,加上常年大风,这在陆志明看来像极了“偷渡”的经历,也让不少“好汉”回忆起来不免后怕。民警谷皞有一次搭乘小工程船上岛。行至半途,船体因为风浪会突然倾斜,最严重的时候,船体甚至过了吃水线。而无论是巨轮还是小船,吃水线都被视为“生命线”。谷皞回忆说,“那一刻我伸手就能碰到海水,浑身直冒冷汗。”
离海水咫尺,离死神也咫尺。
好不容易上了岛,走不完的山路还要继续让民警们吃苦头。
岛上没有修好的路,山道陡峭狭窄,警车也难有用武之地。出门检查、办案都得靠两条腿。一早出门,翻越巨石垒成的山峦,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到目的地时,大半天已经过去。回到局里,大多已是傍晚。从山间小道到凹凸不平的施工现场,漫山遍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晴天灰、雨天泥,对民警来说是家常便饭。一双工作鞋一般一个月就报废了,这竟然是当时损耗最大的警用物资。
民警和群众扑灭山火
初上岛时,人生地不熟,不少民警还都有过迷失在山路的经历。有一次,卢松与另外两位民警试着抄近道回办公地。三人钻进一个开凿不久的山洞,走着走着便没了方向。幸好在手机没电前,眼前出现了一点亮光。这一个多小时的山洞探路,让卢松感到惊险又后怕,“万一发生灾害事件,或者走错了路,就可能再也出不来了。”
在这个最初没路的小岛上,20位民警就这样以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心,踏出了一条公安部门治安管理的路。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挑战下,他们“以岛为家,以苦为乐”。在风雨中畅想洋山未来。
民警正在进行消防检查
二十载风雨,“驯服”恶劣天气
从小岛到大港,洋山公安人的“守岛日记”写了二十年。这些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但“喜怒无常”的天气一直没变。地处太平洋季风区,洋山地区的汛期降雨量达近7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此外每年总有2-4个台风光顾岛上。借助愈加完善的技术和措施,曾让第一批驻岛民警无比头疼的变化无常的天气,如今也逐渐被“摸透了脾气”。
民警王剑告诉我们,小洋山派出所与岛内气象台的联勤机制这20年来从未断过。只不过以往是通过电话联络,现在则采用更迅速精准的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每当气象台监测到即将出现恶劣天气时,民警就能第一时间获取通知,有充足的时间在恶劣天气来临前进行精准防御——实时关注台风路径和最新动态,对重点场所进行清查,通过媒体平台、高速承运中心、零公里电子信息屏对外动态宣传发布实时情况。
电子信息屏发布实时信息
2022年12级台风“梅花”来袭,所有民警都在台风来临前夕严阵以待,加强洋山岛、东海大桥桥面的巡逻,将住在工地板房里的工人、滞留在卡车内的司机以及需要帮助的群众陆续安置到洋山保税区内的临时安置点。“我们陆续劝返了500多辆大卡车,安置了600余人。我们的临时安置点能够容纳近3000人居住,确保可以安全度过‘梅花’带来的影响。”民警诸佳君介绍说,“台风期间桥面的横风对大车尤其是集卡而言非常危险,很容易出现侧滑、侧翻,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所以一旦监测到风力达到10级,东海大桥就会全线封闭,大型车和轿车都不能登桥。”
在工作中,民警会碰到很多外地的司机。他们在上海没有固定住所,碰上恶劣天气不能通行,他们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碰上这种情况我们尽量引导劝解,大多司机也配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我们会指引他们前往辖区内的临时安置点,免费提供干粮、热水、常用药品、手机充电等服务。当然,如果遇上不听劝解执意通行的,我们也会根据相关法律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罚。”民警张佳成说。
台风期间民警提醒过往集卡司机注意安全
2021年台风“烟花”时期,大量集卡司机受到影响,只能在港区就近寻找停车场停放车辆。许多司机因未能预计台风的影响,陷入食物短缺的困境。浦东新区和边防港航的民警连夜组织警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巡逻间隙为司机送去了饮用水、盒饭和点心。来自民警的“深夜食堂”,让司机们在风雨中收获了温暖和感动。
近年来,随着洋山港集装箱吞吐贸易的不断增长,东海大桥车流量也持续走高。作为连接洋山深水港岛域和陆域的唯一陆运通道,大桥日趋加大的车流饱和密度极易在事故发生时造成全桥拥堵,并辐射到临港新片区周边交通线路。如果再遇上恶劣天气,东海大桥的安全因素备受考验。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洋山交警在传统交通宣传基础上,主动对接本市集装箱协会、集卡召集联盟等社会团体,利用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手段,向广大集卡驾驶员即时发布东海大桥交通安全提示、突发天气、路况信息,制作上传各类事故防范短视频。2023年线上发布的各类信息的点击、阅读和播放量超百万人次,有力提升了交通安全宣传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此外,他们还组建了一只12人的东海大桥巡逻管控组,按照每2小时不少于1次全域巡逻,每小时不少于1次视频巡逻的模式,时刻关注大桥交通态势,随时解决因车辆抛锚、团雾等引发的交通事故。
如果出现严重影响安全通行的天气状况,洋山交警还会采取压车限速、警车开道的措施。
“跟在警车后面,今天的雾比较大。”“行车时候请打开双闪和大灯。”“东海大桥目前限速30,请过往车辆保持安全车距......”2023年12月28日下午,东海大桥部分桥面出现团雾,而当时由于元旦临近,东海大桥上通行的车辆比往日更多。洋山公安第一时间启动迷雾天气应急工作预案,采取警车开道、限速压道、批次放行等措施,安全引导积压车辆有序通行。
12月29日凌晨,东海大桥大雾黄色预警更新为大雾橙色预警,边防港航分局立即增派警力在东海大桥两端开展临时交通管制,按批次间歇放行,并通过东海大桥零公里及警用车辆电子显示屏发布迷雾预警、交通管制、实时限速等提示信息,不间断使用高音喇叭提醒过往车辆保持安全车距,注意行车安全。不少司机师傅在停留时拍下了短视频,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并向民警们表达了感谢——“大雾已经两天了,感谢上海警察一路压送,你们辛苦了!”“能见度不到100米,上海警车开道,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诸如此类朴素而感人的话语,在视频评论中随处可见。民警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为过往的司机们在寒冷岁末带去缕缕暖流。
从28日下午15时到30日凌晨4时,历时38小时,警车压道199批次,公安确保了东海大桥零事故,3.3万余辆车辆安全通过。
截图:短视频平台上司机表示感谢
填海成陆,守岛人的代代传承
“看到洋山港现在的发展,有时候会觉得挺不可思议的。”陆志明带着我们来到港区时感叹道,“我们来的那会儿这一整片地方还都是海水。”
2002年6月到2005年12月初,历时3年半,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完成。这个重大工程,据说如果把工程土方量垒成一米见方的土堆,可绕地球四周。从1.4平方公里到30平方公里,这片填海而出的土地上满是“洋山20条好汉”的足迹,也承载着他们的荣耀。
2017年,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也已建成并开港运营,这座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如今的年吞吐量和作业效率均居世界自动化码头首位。洋山公安的民警们则同他们的前辈一样,心里装着质朴的“洋山精神”,日复一日保障港区的安全运转。
跟随民警胡鹏爬上50多米的桥吊,桥吊机械的律动和一低头看到的地面让人不免有些脚软。“刚来的时候我也害怕,实在太高了。不过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胡鹏笑着说道。常年在50米“高空作业”的他,熟练地穿行在迷宫一样复杂的设备间,仔细检查着自动灭火系统。“这里的机房就是整个桥吊的心脏。它控制桥吊的钢丝、走向运转,也保障桥吊的供电。”胡鹏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保证机房内的自动化灭火系统不出问题,七氟丙烷灭火剂时刻充足。”
从2005年洋山港运营至今,在胡鹏和同事们的守护下,桥吊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事件。就像胡鹏说的,无事发生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
民警登上桥吊开展工作
在民警们的倾力守护下,洋山港区的发展远不止于此。我们在岛上看到,北侧是一片正待开发与建设的热土。
目前,小洋山北侧拟建设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并同步实施相关配套工程,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160万TEU,建设工期8年。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继续稳固上海港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同时也将大大促进临港新片区的发展。
而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第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小洋山北侧不断扩大的辖区面积、大范围的在建工地、流动性极大的工人和车辆,也给公安部门带来了新一轮挑战。对此,民警商童新告诉我们,洋山公安目前已经提出了“三个跨前”,将分别在消防管理、人员管理及交通管理上跨前做好排查、对接和支撑,为北侧的安全开发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二十载风雨兼程,自洋山公安驻岛以来,作为上海市唯一一个海岛派出所,小洋山治安派出所在城市最远的东端,却又站在连接世界的前端,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驾护航。
二十载沧桑巨变,从一座偏僻小岛到如今的航运中心,个中的风霜雨雪更是都转化为了最耀眼的成就。2022年,洋山港贡献了2391.2万标箱,成为2025年全面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志。从上海港出发的国际航线中,洋山港的贡献率接近三分之一。
这一刻,谁会忘记当年凭着一双铁脚踏遍小洋山岛、护航深水港建设的20位“好汉”?
这一刻,有头顶警徽、身后警灯伴随,他们一如既往守护这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