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芬,1996年10月参加工作,现为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司法局烈山司法所所长。多年来,魏玉芬深耕基层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为烈山镇的和谐稳定筑起了“第一道防线”。26年来,由魏玉芬参与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多达3000多件,魏玉芬本人主持调解的纠纷案件达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被当地人称为“好人魏司法”。2020年12月,魏玉芬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今年,又当选为2022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自创“三用”调解法
烈山镇是淮北市东部新城建设的“主战场”,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成为焦点。
多年来,魏玉芬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讲法律、讲道理,是非分明,依法调解。她自创用法、用情、用心“三用”调解法,倾听群众呼声,为民分忧,投入人民调解工作中,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和谐稳定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烈山镇张老太家的三间两层楼房即将面临拆迁,安置补偿款100余万元。此房产早年以3万元的价格转给了张老太的大儿子张某甲,但没有协议。老人去世后,楼房即将拆迁,小儿子张某乙因补偿款分配问题与张某甲产生纠纷。魏玉芬在日常走访排查中得知此纠纷后,主动上门调解,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张某甲以亲情为重,同意从拆迁款中拿出一部分给弟弟张某乙,兄弟二人也化干戈为玉帛。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从事调解工作20多年来,魏玉芬坚持维护社区稳定、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烈山镇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辖区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编织立体调解网
近年来,基层的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等民间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民事、经济、行政、治安和刑事交织在一起,矛盾纠纷诱因复杂,给调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魏玉芬不断创新、整合资源,努力打造多元化解纠纷新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解纠纷的诉求。在她的努力下,烈山镇建成了1个镇级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15个村居信访事项联系点、征地拆迁纠纷专项调解室、婚姻家庭调解室等专项调解组织的“访调对接”调解网络。
近三年来,她参与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79件,没有一件民间纠纷因调解或处理不当引起转刑案件,用法、用情、用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做法也得到群众和社会的认可。
普法巧用新媒体
预防和调处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只是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魏玉芬通过抓好公民的普法学习教育来提高群众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有效避免或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村子里留有很多明清古石榴树,部分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打算把古树砍伐卖掉,村里调解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向魏玉芬反映。魏玉芬专门组织了古树保护条例的巡回专题宣传,并印发传单给村民,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向村民普及《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更好达到普法目的,彻底杜绝砍伐贩卖古树的行为,她所在的烈山司法所还组织拍摄一部名为《古树风波》微电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魏玉芬还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法在身边”微信群、部门门户网站等平台作用,积极创新普法载体,以每月28日“人民调解日”为契机,组织辖区调解员进行普法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灵活、高效、便捷的优越性,引导更多群众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
“我只不过是在基层工作很多年,长期跟群众打交道,为他们群众做点事情,没有多么突出。”面对荣誉,魏玉芬表示,自己做的都是平凡的事,像她一样坚守在调解一线的干警还有许多。未来,她将继续扎根基层,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努力打造多元化解纠纷新机制,有效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解纠纷的诉求。(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刘晓然)
稿件来源:2022年10月14日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