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特色化活动,深耕法治“土壤”。利用“送法下乡”“江淮普法行”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普法大鼓书”巡演、法治剪纸、法治灯谜、普法讲座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进村入户,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宣讲、剖析典型案例、化解邻里纠纷等方式,引导村民培育法治意识,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打造精品化阵地,筑牢法治“路基”。结合乡土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精品阵地。义安区犁桥村建设“梦里水乡”法治文化广场,打造“法治+文旅”品牌;铜官区建成农林村宪法主题广场;郊区建设孝德文化公园;枞阳县依托乡村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多形式的“开学法治第一课”活动,形成“乡村振兴+法治教育+党史教育”普法模式。
集聚专业化支撑,绘好法治“路标”。整合政法各部门资源,在全市各乡镇、社区建立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法治超市”79个,提供信访接待、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规范“法律明白人”培育,统一颁发徽章、证书,统一公布乡村“法律明白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统一制作服务联系卡,方便群众随时联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