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发布决定表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首都司法行政系统8个集体13名个人荣获表彰,今天一起来看,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刘跃新背后的故事。
刘跃新
刘跃新从事基层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一线工作30余年,被司法部聘为首批“全国人民调解专家”。多年来,他以平凡之心解百姓之难,兢兢业业为群众提供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曾多次荣获部级、市级表彰嘉奖,先进事迹曾被《人民日报》刊登报道。
一、专注纠纷化解 做当事人的指路人
1988年,30岁的刘跃新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司法所担任司法助理员,开始接触人民调解工作,自此,他的职业生涯便和调解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老百姓遇到困惑的时候,告诉他该怎么做,这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做一个指路人是刘跃新给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少当事人说,“有什么想不通,解决不下去的事情,都愿意跟刘老师聊聊。”
身材瘦削,身板笔挺,戴一副加厚镜片的近视镜......60多岁的刘跃新话不多,还透着点大学教授的气质。可讲起如何解纠纷、化矛盾,他总是滔滔不绝。30多年来,刘跃新接待居民来电来访累计超过10000人次,主持或参与各类纠纷调解超2000件。
他凭借优秀的调解能力为北京市“疏解整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5月,为配合北京市“疏解整治”工作,根据西城区委区政府和区司法局部署,刘跃新精心挑选10名人民调解员组建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人民调解工作团”,进驻“动物园批发市场”,与律师、公证实施三方联动调解,承担了7个批发市场的全部人民调解工作,仅用一个多月,就为场地产权方、市场经营方与个体商户三方间的合同解除制作了1886份《人民调解协议书》,合同标的额逾30亿,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因市场疏解发生的各类纠纷。刘跃新突出的工作能力得到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2018年被司法部聘为首批“全国人民调解专家”。
二、热衷普法宣传 做授人以渔的讲解员
多年来,刘跃新坚持参加普法宣传。“电视是一个很好的调解平台,在节目中进行调解能给观众带来直观的现实指导,也能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自2012年起,他先后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十余档普法调解栏目,累计超700场次。
刘跃新在基层开展了600多场次的普法专题讲座,还为各地基层调解员传授调解工作经验540多场次。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他利用有限的空余时间,线上参与了130余场次讲座培训。与此同时,他笔耕不辍,不断总结调解经验方法,著有《天地之间有杆秤》《购房要领》《关注婚姻》《老年维权》等多部普法丛书,为群众生动地讲解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三、创新工作模式 做专业的调解工作者
刘跃新对调解工作的总结是“关键在用心,表面解决事,实际开解人”。他在多年的调解经验中摸索出一套“望、闻、问、切”的调解方法。望,即观察当事人外表、举止等,判断脾气秉性;闻,即通过倾听讲述,判断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问,即通过询问找出对方疏漏的环节,并通过双方的表述对比还原事情的真相;切,即抓住事情要害,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望、闻、问、切”通过遵循取得信任、寻找共同点、确立调解目标、选择调解策略的四个步骤,运用语言技巧、方式技巧、方法技巧,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这一调解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为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刘跃新为协会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他注重规范专业管理,组建“人民调解专家团”,开展工作调研,针对行业发展、纠纷形势等行业重点以及婚姻家庭、老年人维权等纠纷热点问题撰写调研报告;聚焦服务能力提升,积极开展人民调解案卷评查、调解员等级评定、培训教材编纂等工作;服务行业需要,建设“会员之家”,组织开展工作交流与培训,助力会员成长。在刘跃新的带领下,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的调解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
上一篇:他们退役不褪色 戎装虽改初心不变
下一篇:“益”路前行 传播法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