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斐 通讯员 王鹏
“‘大老执’是谁?”当记者问出此话时,宿州砀山县公安局官庄派出所社区民警贾利先是笑而不语,后回了句:“带你去认识下。”
7月29日,出了派出所,上了警车,十多分钟后到了吴集村村民李伟(化名)家门口。
“是我报的警。”说起自己的困扰,李伟哭笑不得,“邻居老太80多岁,这次八成又糊涂了,把我家地错认成自家的,把我家树上的梨子全给摘走了。”
原来,前一日,李伟来到自家田里想感受下丰收的喜悦,可刚到地里,就发现有三棵大梨树成了“光杆司令”,树上的果实全都不翼而飞。问了一圈得知,是同村范家老人摘了去。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民警第一时间联系村里的“大老执”展开商议,随后再次登门进行调解。众人通过情理法并用,摆事实、讲道理,专程驱车带着老人现场查看,使她认识到自己的粗心后,道歉并赔偿。“旁人说的我不信,你是警察,‘大老执’也在,你们说的我信。”
这次出场的“大老执”是吴集村的段学雷,今年70岁的他是村里的老党员、话事人。
“‘大老执’是我们这边的方言,可不是指单个人,而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干部的统称。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在村子里也有威望,化解矛盾纠纷有天然优势。”回去的路上,贾利告诉记者。
在砀山,警力资源有限,村庄分散,距离派出所路途远。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化解矛盾纠纷于“萌芽”状态,立足本地民间传统,发挥群众信任优势,当地公安机关积极对接乡镇党委政府,创新打造“老执说事”工作模式,用“土办法”蹚出乡村治理新路子,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曹庄镇大陈庄的大陈、小陈两兄弟,因一块土地闹得不可开交,砀山县公安局曹庄派出所民警也曾调解过多次,但终未调停。7月26日,所长尤丹阳拉着“大老执”——村干部刘民生的手,准备联袂出击,对这起长达10年的土地纠纷进行面对面调解。
原来,问题根源在父亲临终前遗留的那块地上,兄弟俩均认为属于自己。这又快到水果丰收季节了,两人因此事又有了争执。在派出所里,剑拔弩张的兄弟俩,抱着胳膊、扭着头侧身坐着,谁都不愿意多看对方一眼。
“我也算看着你俩长大的,怎么说也要喊我声‘叔’。咱老哥,你们父亲如果在世,看到这一幕,一定很寒心。古时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如今同根生的兄弟俩,为了一块地,闹了10年的矛盾,旁人看了都觉得心疼……”听了刘民生的话,兄弟俩动容了,互相看了看。
趁着两人动情的工夫,刘民生和尤丹阳又分头劝起了兄弟俩。听着在理的劝说,兄弟俩不再犟,毕竟是亲兄弟,血浓于水,愿意调解。
眼见双方逐渐放下了成见和戒备心理,刘民生趁热打铁,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一家拥有土地,另一家则得到对方提供的补偿金,二人握手言和。
“我们调查发现,不少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往往首先想到找‘大老执’评理。”砀山县公安局政治处主任刘东伟告诉记者,“大老执”长期工作、生活在当地,既有血缘、亲缘、地缘优势,又有乡情、亲情、友情资源,且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再加上公安部门法治培训,已经成为一支扎根基层、契合实际,群众身边找得着、用得上、永在村(社区)的基层依法治理队伍。
群众身边有了“大老执”,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就多了个抓手。在砀山,群众遇到家长里短、纠纷困惑时,“大老执”及时出场,不是简单地“和稀泥”,也不是“包打天下”,而是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群众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通过及时排查微风险、化解微矛盾,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基层治理更精准。
为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官庄派出所还充分利用起了官庄坝镇在各个乡村设立的“老执说事室”。“大老执”在这里收集大大小小的民情,点点滴滴的民意,主动向乡亲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各项政策,成为他们身边的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法治实践引导员,助力形成“有事好商量、有事能商量、有事愿商量、有事会商量”的文明实践调解协商新风尚,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在源头疏导用力。据统计,目前,砀山县共有超300名“大老执”。在家乡,他们如同播撒下的一颗颗法治“种子”,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推动法治在广袤的乡村生根发芽。
上一篇:霍邱县智慧铁骑系统上线